1.主殿
1.開基吳府千歲 俗名「吳榜」,唐末武將。時天下大亂, 年三十五戰歿。 精通兵法, 為良寶宮開基主神。聖誕農曆九月十五日。 神尊造型為面露微笑之年輕無鬚武將,臉頰旁有酒窩是最大特色。 一尺三的開基金身置於內殿正中央,周圍環繞良寶宮五尊三尺六之鎮殿神像,彰顯其開基主神地位,壬辰年五朝王醮之後高升天界。 民國三十八年(1949)西港慶安宮己丑科與章湖老先生結緣,原迎回奉祀之鯉魚公,為開基吳府千歲之神靈信物,在其聖示之下雕刻金身,成立「壽慶堂」濟世,香火延續數十載至今日,為良寶宮傳承之始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0268739.jpg
2.主神吳府千歲 俗名「吳漢」,唐末河南嵩山人,為朝中武將,西元十世紀動亂,受令護國出陣,戰亡沙場。唐朝李氏王朝滅亡,得年三十一,死後修行得道成神。 民國七十七年(1988)良寶宮舊廟慶成醮後,向上蒼請旨「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」,現任吳府千歲領令至良寶宮就職,接替原開基吳府千歲,成為良寶宮第二代主神,尊稱「十二瘟王吳府千歲」(別於初代主神開基吳府千歲),聖誕同為農曆九月十五日。 神尊造型似開基吳府,亦為年輕無鬚武將,然粗眉,臉部膚色偏暗紅。掛帥期間承繼開基吳府千歲之業,確立良寶宮十二瘟王神號,神威遠播,萬民朝拜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02739528.jpg
3.吳府千歲立身金尊 金尊聖像顯現千歲爺凡間戰亡之英勇瞬間。唐末改朝換代之際,奉命為國出征,臨危不懼,雖明知此戰必亡,仍堅守不退。 沙場上,率軍奮勇,身中三箭猶矗立不倒,彰顯「氣盡吾往」之壯烈氣概。其忠君護稷之意志,感天地動鬼神,為殉國得道之根基。 不畏敵軍壓境,無懼亡戰護國; 持劍勇猛衝鋒,威武氣勢無匹。 身形魁偉挺拔,姿態英武雄壯; 面容剛毅凜然,目光深謀遠慮。 內心堅定如鐵,戍守皇城宗廟; 展胸屹立沙場,視死如歸赴義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02404661.jpg
4.紀府千歲 俗名「紀榮」,清初人氏,在朝任官時為二品文武官,兵器為劍,好閱讀,其性忠貞愛國。卻受奸人讒言所害外派邊疆,與外邦作戰時受困無法突圍,身中飛箭為敵所困,不願被擄自刎殉國,得年五十歲。成神後雲遊四方,專精治病、算運途等。聖誕農曆四月初六日。 紀府千歲於四月初六日得道後,雲遊四方,良生堂時期遊至蘇厝長興宮,受開基吳府千歲之邀,轉至良寶宮共同行醫濟世。 由於得道年長,慈悲為懷,人神同敬,受廟內眾神尊稱「大哥」。在良寶宮十二瘟王中扮演調和者的身分,在諸位王爺兄弟決定神事廟務,相互討論議定的過程中,具有一定調和鼎鼐的影響力。「良寶宮」宮名亦由紀府千歲所擇定。面對信眾時,亦有如家中長者,對每一位善男信女、孩童契子愛護有加,庇佑眾信幸福安康。 神尊紅面,左手握卷,右手捧鬚,形態生動。 紀府千歲金尊形象紅面,左手握卷,右手捧鬚,比較特別的細節是左面有痣鬚,紀府千歲降駕時,常哼著戲曲小調、做出指繞痣鬚的動作。左手所握書卷為《家書》,關於此書內容,亦紀錄於一次公事壇尾。 紀府千歲開示:《家書》 壇尾紀王爺問眾弟子:「有看到我手中拿著一本書嗎?」 「有人知道我手上拿的是什麼書嗎?」 眾弟子問:「敢問主公看的是什麼書?有何特別含意?請主公教導!」 紀府千歲曰:「此冊名為《家書》。」 「書中記載著人生的道理。這本書是代代流傳下來的。」 「書中有歷代事紀的更迭,也有普羅眾生的經歷,歷史事件之內容經驗不斷增加,載記書冊其中,世世代代流傳。」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555759.jpg
5.李府千歲 俗名「李員」,宋中葉唐山北部人氏,擅長醫術,文武兼備,善用兵器為劍。年五十壽終,李府千歲在人世時歷練相對平淡,但一生體悟良多,身殞後自力修行,至神界赴考得道。聖誕農曆六月十八日。 李府千歲受邀至良寶宮行醫濟世護佑萬民,李王爺每每在信徒需要鼓勵與信心時,慈悲開示顯現神威來給予信徒安慰之心。 性格直率的李府千歲,常常告誡弟子為人應低調沉穩,時時思考來良寶宮服務的意義,若不知何故而來「要汝何用」。警聲如鐘般來提點眾弟子時刻反思,並藉跟隨王爺公濟世來了解世間的各種道理,盼我們於人生中能有更深刻的體悟,免於對世間的苦惱困惑。 李府千歲神尊細眼、長鬚,並為良寶宮神明中唯一的「抱壽體」造型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5381909.jpg
6.池府千歲 池府千歲,俗名 「池範」,為唐末武將,官拜武職,享年四十五。精通長槍之術,尤擅地理風水。 池府千歲曾開示,某信眾因犯官符(官司)至廟求助,屢擲筊無杯,其妻跪求王爺解厄。千歲言:「此案對弟子不利,事情錯了就是錯了,不能顛倒是非。若有誤判的情事,吾可處理;但錯的事情硬求翻變成對的事,則逆天理而行,不可為也。犯錯者當誠心悔過,而非求無事化解。」千歲更嚴告眾信:「若人人犯錯皆能求神道庇護,那世間是非正道何在?」 池府千歲神威顯赫,以是非分明、威嚴不容徇私著稱。千歲之言為醒世箴言,勸誡眾生行正道、守本分,提醒世人犯錯當誠心悔過,不可顛倒黑白。 池王爺原雲遊四海,受開基吳府千歲及紀府千歲之邀,駐守良寶宮,共護群黎,為信眾祈福除厄,顯靈護佑。 千歲爺修行得道時,面化烏黑,故金尊寶像以黑面示人,造型勇猛,長鬚濃眉,大眼炯炯,顯現威赫之姿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5706551.jpg
7.范府千歲 俗名「范安」,唐末武將,得年四十五,熟水性、精地理,善用刀。死後自力修行成神,並在良生堂時代由開基吳府千歲受邀前來濟世救人,聖誕農曆五月十三日。 歷次廟中有關堪輿之神事,多由精通地理之范府千歲主辦;因熟諳水性,本宮飛龍將軍生前意外落海,也是經由范王爺接引修行得道。 神像綠臉、紅鬚,皆於神界修行時自然轉化,金身面部有一百零八道皺紋為其特色,據神明直言,乃生前臉上即有此皺紋;成神後,仍以此示相,教化世人——面惡無妨,心善慈悲即是良善之根本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631499.jpg
8.于府千歲 南宋人氏,俗名「于民」,精研醫術,通草藥,斷症如神,治病救人無數。聖誕農曆八月十五日。 其後因採藥失足墜谷,右足重創,行動不得。命垂一線之時,兩蛇啣藥至前,惜無力回天,終壽五十五。 千歲得道後,雲遊四方,廣濟黎庶,福佑萬民。後奉天命,勅封代天巡狩十二瘟王,領旨長駐良寶宮行醫濟世,安境靖民。 神尊足踏雙蛇,降駕時右足瘸跛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6357187.jpg
9.馬府千歲 俗名「馬文成」,唐中葉人氏,文武雙全,入朝後官拜宗室御醫,醫術隨著長年經驗累積而愈發精進,一生於四十五歲時壽終。聖誕農曆六月十六日。 修行得道後雲遊四方行醫濟世,曾雲遊至小琉球三隆宮作客,後受紀府千歲之邀前來良寶宮共同濟世。 馬府千歲擅拳術,降駕時會舞健身拳法;精通醫理藥方,廟內藥單多出其手。由於醫術精湛深受廟內眾王爺肯定,平時信眾問事治病時,王爺公眾兄弟亦會視病況會診馬王爺,指示信徒祈馬府千歲王爺茶服用護佑強身健體。 神尊紅面、大眼。腳踩獅、虎,皆為臣服千歲之威,主動前來跟隨之靈獸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6690166.jpg
10.金府千歲 俗名「金玄武」,生於唐末,升任武將正值改朝換代之時,曾於降駕時感嘆:「時,天下大亂,遍地屍骨,欲保唐主不可得也。」 年四十戰死沙場後得道。聖誕農曆八月初二日。 善用兵器為刀,並擅長醫藥,專攻藥味,尤善針灸,後經紀府千歲邀請至良寶宮濟世。 神尊造型金衣金面,面部乃修行時自然轉化成金色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723781.jpg
11.溫府千歲 俗名「溫平」,隋末人氏,彼時世道動亂,佔據山頭綠林仗義勇武,護一方安寧。兵器為方天畫戟,年四十戰歿。戰歿後原於山中修道,經紀府千歲邀請至良寶宮行醫救世,並與眾兄弟共同勅封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。聖誕農曆三月十六日。 金身維持得道時的草莽形象,赤腳,紮頭巾,不戴王帽;捨王椅,坐山頭。對溫府千歲而言,此番選擇,也象徵不要忘記自己守護一方安寧的初心。腳下兩小龍,為修行時所收服之蛇精,臉部花印則為生前戰鬥所留傷痕,左手持劍印,為斬妖除魔之威猛象徵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7354992.jpg
12.楊府千歲 俗名「楊鴻過」,明初人氏,朝廷文官,年五十病逝。擅長天象地理,術法尤精,得道後由紀府千歲邀請至良寶宮濟世。楊府千歲善理文書,掌職學業仕途之管理,學子考生經常入廟參拜,祈求智慧增長,文昌高照。聖誕農曆六月初三日。 神尊造型紅面、長鬚、書生文容,腳踏雙獅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7683460.jpg
13.朱府千歲 俗名「朱行」,唐末人氏,長於劍術,自稱一介武夫。彼時已為唐末亂世,百姓多窮困潦倒、三餐困頓,為保一方百姓生活無虞,故而劫富濟貧佔山為王。 憶及當時俗世戰亂眾生艱苦,也讓朱府千歲在降駕時多次感歎世道已亂生存不易之殘酷。人們為求能繼續活下去,每日一睜眼便要面對殺戮及弱肉強食之現實,對於如此生存之道不勝唏噓,在在展露出王爺公慈悲惜嘆之情。 最終於年四十時戰歿,身殞後受神道引領修行之路成神,今常駐良寶宮濟世。聖誕農曆六月初八日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459906.jpg
14.殷府千歲 俗名「殷雷」,唐末北方人氏,大唐帶兵武將,兵器為方天畫戢,於沙場奮戰壯烈犧牲,得年四十六。聖誕農曆九月一日。 殷府千歲雲遊四方,受開基吳府千歲之邀駐守良寶宮濟世護眾。性格剛烈威嚴,廟內信眾若遭遇「魔神仔」、「鬼怪」或「妖邪」等穢物影響,多向殷府千歲爺祈求護佑,並乞飲王爺茶以解驚擾。千歲不輕易降駕,但凡虔誠供奉、發心祈拜者,方能蒙其庇佑。 因戰歿時之氣勢驚鬼神,得道後顯化為花面神尊,面容威武,粗眉短鬍,威風凜凜,赤足踩踏赤紅鬼與沉青鬼,象徵掌控陰陽、驅邪降魔。 赤紅鬼主火,象剛烈之幽氛;沉青鬼主水,表寒陰之冥氣。殷府千歲威鎮陰陽,神通廣大,收妖伏魔,護佑信眾免遭邪祟侵擾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717/original/250107174224388298.jpg
15.三十六進士簡介 良寶宮之三十六進士王爺,同為吳府千歲之神界好友,此系統與十二瘟王有所不同,以另外一個系統奉祀。良寶宮內奉祀之王爺包含雲府、劉府、針府、康府、呂府、關府、段府、高府、伍府、尤府、張府、潘府、羅府等等皆屬於三十六進士,劉府、針府、雲府、康府已有具體神像,其餘則以王令形態奉祀,亦有未刻金身或王令者,是為數龐大的王爺系統,許多王爺自良生堂時代即已開始行醫濟世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1010/original/25011010335133536.jpg

主殿

代天巡狩十二瘟王簡介

良寶宮主祀《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》與三十六諸姓王爺。奉吳府千歲為鎮殿主神,紀、范二府副貳,李、池諸王爺輔佐。 良寶宮所祀奉之十二瘟王,依排名為紀府、李府、吳府、池府、范府、于府、馬府、金府、溫府、楊府、朱府、殷府。其姓氏組合,與普遍源自於道藏所紀載的十二瘟王系統有所不同,且也沒有配合地支年輪值的概念。良寶宮十二瘟王,實質上脫離了瘟神的屬性,成為照顧百姓的地方守護神,此為良寶宮十二瘟王自成一格的最大特色。 良寶宮神明生平與來源,主要透過神示降乩而來。最早僅有開基吳府千歲,後來才陸續增祀紀府、范府等千歲,皆是吳府千歲之神界好友,受邀前來降壇濟世。眾千歲起初沒有具體形象,而是透過降乩指示陸續雕塑而成。 民國七十七年(1988)良寶宮舊廟慶成醮後,開基吳府千歲回天繳旨。上蒼另派遣王爺坐鎮,仍稱「吳府」,是為良寶宮二代主神。並率眾千歲受上蒼封十二瘟王神號,確立良寶宮十二瘟王神明系統。

代天巡狩十二瘟王簡介

良寶宮主祀代天巡狩十二瘟王,非一般臺灣常見由道經而來的十二瘟王系統,而是由上天所指派前來人間巡狩濟世的代表,十二位王爺其神源與生平,依其排名經神明指示如下: 紀府千歲、李府千歲、吳府千歲(主神 )、池府千歲、范府千歲、于府千歲、馬府千歲、金府千歲、溫府千歲、楊府千歲、朱府千歲、殷府千歲

3.太歲殿
1.太歲星君 主祀六十甲子神,即太歲星君,俗稱「太歲」或「歲君」,太歲共有60位,始於甲子,終於癸亥,一個輪迴需要60年,統稱為六十甲子神,在相應年度掌管人間的吉凶禍福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917/original/250109174009932659.jpg
4.觀音殿
1.太歲星君 觀音佛祖是臺灣民間信仰中最普遍奉祀的佛教神,佛教稱為「觀世音菩薩」(簡稱「觀音」)。 觀音最早是來自印度佛教的男性神祇,佛教於漢代進入中國之後,觀音因其大慈大悲,千變萬化的神性而受到普遍的信仰,並且逐漸中國化。宋代以後仕女形象的觀音逐漸出現,到了現代,觀音在信徒的心目中已經完全成為慈愛女性的象徵。相傳觀音過去已經成佛,只是以菩薩相示於眾生之前,因此民間習慣以佛祖相稱。 良寶宮鎮殿觀音佛祖分靈自高雄內門紫竹寺,尊稱「紫竹林觀音佛祖」,民國九十七年(2008)於新廟開光安座,金面、坐山頭,奉祀於虎邊偏殿,為廟內唯一軟身神像,聖誕農曆二月十九日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917/original/250109174209765061.jpg
5.隨祀神袛
1.甘飛將軍 良寶宮駕前二大將軍之一,原形是靈性鵬鳥,於明末化精,後為開基吳府千歲度化得道,並於高山上長久修練。因其原神具有通天之能,故而時常有要務受千歲爺指示前往天庭。 良生堂時代雕刻金身,神尊腳踩鵬鳥、黃面、口有獠牙,手上所持之釘棍與鐵鍊為開基吳府所賜兵器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917/original/250109174711647276.jpg
2.鑫足將軍 良寶宮駕前二大將軍之一,原形為穿山甲靈獸,元朝中葉成精,後為十二瘟王紀府千歲收服,並派至地獄辛苦修練。得道後與甘飛將軍同至良生堂,成為眾王爺得力助手。由於其原神有遁地之能,因此時常受千歲爺指派前往地府辦事。 金身黑面長眉,腳踏穿山甲原形與小鬼,兵器為長劍、羽扇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917/original/250109174711299580.jpg
3.虎爺 玉勅良寶宮虎爺公,奉座中殿十二瘟王千歲爺神龕案下,供有自壽慶堂、良生堂至良寶宮,各時期雕塑祀拜之虎爺及七十二將軍。 虎爺又稱「下壇將軍」,是臺灣寺廟當中相當普遍配祀的動物神,民間俗稱「虎爺公」。虎為山獸之君,是傳統漢人觀念中最為兇猛的猛獸,寺廟桌下祭祀虎爺,主要作為主神的腳力,也有鎮守廟內,驅邪除煞的功能存在。 自古虎爺公也是小孩的守護神,虎尊聖像於下壇讓孩童容易親近,虎威赫赫可退穢濁童真之煞厄,成為家長祈求囡仔平安成長之信仰崇拜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0917/original/250109174711975290.jpg
4.五營將軍 五營將軍為民間信仰中神明的軍事部屬,負責為神明執行各項勤務,傳統依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方位分為五個營,負責戍衛該方,避免邪祟入侵,並依神明指示,執行各項任務。五營通常分為內外五營,本廟因為位於市區,廟內空間有限,故將內五營集中奉祀於廟旁虎邊五營祠內,並於廟宇方圓
數百公尺處設立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座外營鎮守,護衛鄉里。
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1015/original/250110154923731403.jpg
5.黑旗將軍 在玉勅良寶宮中川門口,豎立著一面神聖黑旗,象徵黑旗將軍戍守廟前,駐守壇口之威嚴,也代表「護衛神明、駐蹕廟壇」的重要任務。其細緻的宗教字紋及符號圖騰,神聖不可侵犯,展現了黑旗將軍的護壇神力。 良寶宮黑旗將軍俗名「魯值」,得道前在凡間具武德廣善行,後因意外落水溺斃,蒙紀府千歲度化,得以昇道,封為黑旗將軍,肩負護衛廟堂、保佑信眾的重任。將軍來歷增添黑旗之神聖性,更提醒著世人善行的重要性。 黑旗,古稱「皁纛」,在古代是軍隊中的大旗。以黑色絲織物製成,代表軍隊指揮之象徵。今日的黑旗則常見於廟宇中,具有安五營兵馬、護壇和偵察的功能,祀奉黑旗象徵神明將兵駐紮於此,驅邪壓煞,護境佑民。 黑旗通常豎立於廟外,旗桿由桃木製成,旗面繪有各種神聖符咒及宗教圖騰,常見主神、配神、將軍封號於上,旗首恭繪三清、真武天神聖名諱字,也有三十六官將、二十八星宿、七星形、天罡地煞、四神獸之形,各具護佑神力,庇佑信眾平安。 良寶黑旗之威,威震守護廟門,護壇鎮煞之力,非鬼祟魍魎可犯;眾信祈求十二瘟王神威顯赫,佑境十方,保民安泰。 ./upload_files/web/uploadfile/2025011015/original/250110154923385725.jpg
服務提籃